學務處單位介紹

學務處

:::

處室簡介

有學生的地方,就有學務工作。
就整體教育而言,無論校內或校外任何角落,只要是學生表現自我、追求完美人格、涵養正義感和審美能力的人生舞台,都是學務工作的所在。唯有讓學生在人生舞台上充分發揮,扮好角色,才能形成多元而光彩奪目的校園文化。
建中創校已經百年,而百年來學務工作始終和建中學生優異的特質、異國文化差異和社會政經變遷發生微妙的互動。而如何探尋百年發展的腳印,卻是一項有趣而嚴肅的課題。

日據時代中學男女分校
日籍學生集中在建中等校
日據時代,台灣中等學校是男女分校,男生進中學校,女生進高等女學校。自一九二一年(日本大正十年)中學校移歸州辦以後,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就讀的學校,表面上已經沒有什麼差別,但事實上日本男生大部分集中在台北一中(今建中)、台北三中(今台灣師大附中)、台中二中(今中二中)、台南一中(今南二中)等校;台灣男生則大多數就讀於台北二中(今成功中學)、台中一中(今中一中)、台南二中(今南一中)、彰化中學校(今彰中)等校。

麗正會是台北一中的化身
大戰期間學生忙於操練
一九○○年,一群本校(台北一中)學生有感於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性,在一個偶然促膝長談的時刻,創立一個以台北南門——麗正城門為名的團體(麗正會),並得到學校的支持,規定全校同學和未來各屆學弟都是當然會員。這種用地標命名的方式,在當時與台大(台北帝大)醫學院學生因靠近台北東門——景福城門而成為「景福」會員的方式,同時傳為美談。
一九二一年以前,本校為日籍學生就讀的中學校,因學生背景相似,管教方式較單純。當時學生必須全部住校,每宿舍設有寮長及寮監,高年級學生為「寮兄」,其言行舉止是低年級的模範,學務工作採取「學校家庭化」的設計,此一制度奠定日後「學長制」的基礎。
日本人的中學校一直是修業五年,自一九四二年起,一律縮短為四年。台北一中當時須配合戰爭需要,課程略作調整,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忙於操練、生產勞動和防空訓練。平時亦因美軍轟炸,時常停課,有些人甚至輟學。

政府遷台救國團進入校園
培養民族氣節是學務重點
光復後三、四年間,台灣呈現無政府狀態,只要日據時代受過普通教育(中學校、高等女學校、高等學校和大學預科)和實業教育(工業學校、農業學校、商業學校、實業補習學校)都可免試進大學和學院就學。但緣於戰後復員急迫,就學率不高。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,政府高壓統治,台灣教育亦受波及。
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,厲行復興國家、發揚民族精神為根本教育政策。學務工作的重點在確立「主義、領袖、國家、責任、榮譽」五大信念,同時強調明恥教戰,砥礪雪恥復國的民族氣節。而教育最高準繩,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,明訂為民族文化的發揚和三民主義的實踐。
教育部於民國五十一年三月頒布、五十七年十二月修正的的生活教育實施方案,則強調「教」與「育」並重,「訓」與「教」合一,使學生明瞭「為學」、「做人」與「生活」之道。同時為主導青年學生思想,團結青年學生愛國心,中國國民黨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進入校園。建中先後成立古亭(中正)區黨部教師小組和學生社團「薪傳社」,建中學務工作亦須接受救國團指導,黨化教育從此成為建中學務工作的主軸。
民國六十四年起,台灣民主運動蓬勃發展,反對萬年國會之聲此起彼落。教育部於六十八年元月頒布輔導青少年學生自強救國實施要點,指示各校輔導學生瞭解國際局勢、大陸匪情、政府施政,並洞察分歧份子挑撥分化、破壞團結之詭謀、駁斥不當言論與思想。六十八年十月終於爆發美麗島事件,台灣社會政治情勢為之丕變。

建中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
喜歡表露懷疑和批判眼光
台北一中在當年是名校,而建中在今天也是名校。一般而言,愈聰明的孩子,往往較具獨立思考能力,對周遭環境較易表露懷疑和批判的眼光。四十一年夏,本校學生林宗岱等五員,因信仰基督,拒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禮,惹毛了教育部,教育部於同年七月十四日下令各縣市及本校說:「……倘仍不服勸告,應即予以退學。」
八十一年校慶,「阿魯巴」、「野火」出現,教育部頒統一教材、批判「不肖」學務人員、噴灑蔣介石銅像,逼迫學生黨務退出校園、爭取言論自由。熱鬧的建中校園,因此更加熱鬧。

社會環境時有變遷
學務工作隨風起舞
天下事今天獲得肯定,明天或許被看做是錯誤的決定,有些事從正面看毫無道理,從反面看卻似乎可行。
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七十年二月十六日頒布「升旗典禮實施要點」說:「升旗典禮要莊嚴肅穆,簡單隆重。」可是該要點卻在「主席就位」後面加一項「恭迎國旗進場」。如今台北市議會在提案簡化升旗典禮,本校率先減少升旗典禮次數,今昔異調,令人興嘆。
民國五十八年前,中學生男生一律剃光頭,女生髮長一律齊耳。五十八年六月教育耳部函告各縣市「中等學校男生以蓄平頭為原則,但不得奇形怪狀之髮式;女生不得燙髮,髮長以不超過後髮根為準。」如今男女生頭髮只要梳洗乾淨,不要「生毛帶角」,也不難看到一股濃郁的青春浪漫寫在一張張的小臉上。
六十三年十二月教育部函令各校,耶誕節前後至新年期間不得舉行舞會,以養成勤儉樸實之風尚。六十一年九月十五日教育部函令各校學生社團活動限於校內,不得有校際聯合組織,惟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直接領導之社團,不在此限。
縱觀當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鼓勵跨校社團活動和舞會,主管心態之差異,真不可同日而語。因此學務工作方向常隨時代環境的風尚而起舞。

學生偏離常態應予輔導
學務活動有四大原則
解嚴後,消費者主義深植校園,「學生至上」的理念流行,學務工作當然要調整腳步。而教育是不斷學習的歷程,學生只要偏離常態都應予以適當的輔導。同時教師首先建立足使學生信服的風範和人格,然後涵養學生寬闊的器識和正確的價值判斷,才是學務工作的主要途徑。而本校的學務活動運作,這兩年來,我們把握下列幾項原則:

(一)多讓學生參與活動設計:
學校活動是為使學生達成某種教育目標而設計的行為模式,如採行學生意見,決策會更周延。例如首屆露天夜間畢業典禮,效果的安排都是學生精心計劃;會場的布置也由學生動手。如此師生打成一片,學生學習做事方法,也學習成長。

(二)增強學生責任感和榮譽心:
建中的校園環境維護,向為外界所詬病。去年以來推行「建中我的家」運動,使學生知道維護良好學習環境的責任心和榮譽感,養成不隨便丟紙屑的習慣。

(三)積極策劃活動取代消極防範措施:
幫助學生舉辦社團活動,讓學生在課業之餘,擁有飛躍的心靈,實地體驗人生,孕育壯志。積極主導活動取代消極的防範措施,可使校園倫理和民主教育在學校內相互輝映。

(四)重現通識教育,培養學生自律精神:
這兩年來,每週都利用團體集會時間,邀請各處室和有關教師,針對學生生活習慣的缺失,實施通識教育,養成學生自律的態度。使學生在自信心和自尊心相對提高的狀態下,發揮聰明才智,實現自我。

回顧驚濤裂岸的舊時路
開發璀璨亮麗的新里程
回首建中百年驚濤裂岸的學務舊時路,眼前不覺翻騰前人無盡的雄奇與浪漫,直讓我們堅定信心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安全刺激、發展潛能、凝聚友誼和開拓趣味的成長環境。且際此欣逢創校邁向第120年之時,我們除了淺酌過去的優異表現、時代背景和前人的努力成果外,更應放開心胸,踏出穩健的步代,為建中新世紀,開創璀璨亮麗的另一段新起點。